课程名称:数学分析     总学时: 288

英文名称: Mathematical Analysis

面对专业 : 数学类

一.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

    通过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,全面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、思想与方法;培养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;具备熟练的运算能力与技巧;提高建立数学模型,并应用微积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。通过学习与研究,激发学生热爱专业,增强建设祖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为学习数学专业的所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。

二. 教学方法

    以课堂教学为主,讲授课时与习题课课时的分配,应注意精讲多练,保证必要的习题量。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,结合计算机实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,提高教学效果。指导思想:微积分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物理学,天文学,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,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,应强化微积分与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,强调应用背景,充实理论的应用性内容。数学分析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格的逻辑体系外,也要反映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,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,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。

三、 教学内容

第一章 变量与函数(10学时)

本章内容分为实数集的性质、函数的概念、复合函数和反函数、基本初等函数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实数的有序性、稠密性与封闭型;(2)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复合函数、反函数、有界函数、周期函数、奇函数和偶函数、单调函数和初等函数的定义,熟悉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;(3)牢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、性质及其图像。会求初等函数的定义域、值域,会分析初等函数的复合关系。掌握几个特殊函数的表示方法。

§1. 函数的概念

一、变量; 二、函数 ;三、函数的一些几何特性

§2. 复合函数和反函数

一、复合函数;二、反函数

§3. 基本初等函数

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(30学时)

本章介绍了数列极限的概念、性质与四则运算,数列收敛性的判别法,无穷大量的定义、性质和运算。给出一般函数极限的概念、基本性质,判定函数极限存在的海涅定理,介绍求函数极限的一些方法以及单侧极限;给出连续函数的概念、性质,进而证明任何初等函数在其有定义的区间上连续;讨论不连续点的类型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;引入了无穷小(大)量及其阶的概念。

教学重点:(1)数列极限“ ”的定义及相关概念;(2)理解并能证明收敛数列性质、极限的唯一性、单调性、保号性及不等式性质;(3)掌握并会应用收敛数列的四则运算定理、夹逼定理以及单调有界定理;(4)理解函数极限“ ”的定义,能运用定义证明与函数极限有关的某些命题;(5)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;(6)掌握海涅定理,领会其实质以及证明的基本思路;(7)掌握两个重要极限;(8)掌握无穷小(大)量及其阶的概念,并由此求出某些函数的极限。(9)理解间断点的概念,识别不同类型的间断点;(10)熟知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和反函数的连续性;(11)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和运用;(12)理解一致连续的概念。

§1. 数列的极限和无穷大量

一、数列极限的定义;二、数列极限的性质 ;三、数列极限的运算 ;四、单调有界数列 ;五、无穷大量的定义 ;六、无穷大量的性质和运算

§2. 函数的极限

一、函数在一点的极限;二、函数极限的性质和运算;三、单侧极限;四、函数在无穷远处的极限;五、函数值趋于无穷大的情形;六、两个常用的不等式和两个重要的极限

§3. 连续函数

一、连续的定义;二、连续函数的性质和运算;三、初等函数的连续性;四、不连续点的类型;五、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

第三章 极限续论(18学时)

本章介绍子列的定义,上、下确界的含义、区间套定理、致密性定理、柯西收敛原理、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方法以及证明思路,有界性定理、最大(小)值定理、零点存在定理、反函数连续性定理、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方法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上、下确界的含义;(2)理解区间套定理、致密性定理、柯西收敛原理、有限覆盖定理;(3)掌握有界性定理、最大(小)值定理、零点存在定理、反函数连续性定理、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。

§1. 关于实数的基本定理

一、子列;二、上确界和下确界;三、区间套定理;四、致密性定理;五、柯西收敛原理;六、有限覆盖定理

§2.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

一、有界性定理;二、最大(小)值定理;三、零点存在定理;四、反函数连续性定理;五、一致连续性定理

第四章 导数与微分(20学时)

导数与微分是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之一。本章以速度问题为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,介绍了导数的几何意义,给出了求导法则、公式,继而引进微分的概念,并阐明其几何解析;最后讨论了高阶导数、高阶微分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函数的求导法。

教学重点:(1)理解导数概念,明确其实际背景并给出物理、几何解析,明确可导与连续的关系;(2)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,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,会求由参数方程所给出的函数的导数及反函数的导数;(3)理解函数在一点的微分的定义,可导与可微的一致性,能熟练求初等函数的微分;(4)掌握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的定义,会求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。

§1. 导数的引进与定义

一、导数的引进;二、导数的定义及几何意义

§2. 简单函数的导数

一、常数的导数;二、三角函数的导数;三、对数函数的导数;四、幂函数的导数

§3. 求导法则

一、导数的四则运算;二、反函数的导数;

§4. 复合函数求导法

§5. 微分及其运算

一、微分的定义;二、微分的运算法则;

§6. 隐函数及参数方程所表示函数的求导法

一、隐函数求导法;二、参数方程所表示函数的求导法

§7. 不可导的函数举例

§8. 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

一、高阶导数及其运算法则;二、高阶微分

第五章 微分学的基本定理及其应用(20学时)

中值定理是微分学的基本定理。本章介绍三个中值定理,罗比塔法则,泰勒公式,函数的升降、凸性与极值,平面曲线的曲率

教学重点:(1)理解中值定理及几何意义,掌握三个中值定理的证明方法,能应用中值定理证明某些有关的命题;(2)掌握常用初等函数的泰勒公式,会进行近似计算并估计误差;(3)掌握函数的升降、凸性与极值的判定方法,求解函数作图及实际应用问题;(5)熟练应用罗比塔法则计算极限。

§1. 中值定理

一、费尔马(Format)定理;二、拉格朗日(Lagrange)定理

§2. 泰勒公式

一、利用导数作近似计算;二、泰勒(Taylor)公式;

§3. 函数的升降、凸性与极值

一、函数的上升与下降;二、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;三、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;四、函数的凸性

§4. 平面曲线的曲率

一、曲线的曲率;二、弧长的微分;三、曲率的计算

§5. 待定型

一、0/0待定型;二、其他待定型

*§6. 方程的近似解

第六章 不定积分(10学时)

积分法是微分法的逆运算。本章讲的是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,不定积分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,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并掌握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关系及其几何意义;(2)掌握不定积分的线性运算法则,能熟练运用基本积分表中的公式;(3)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,分部积分法并能解决求积问题;(4)掌握特殊类型的初等函数的积分。如有理函数的积分、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及某些无理函数的积分。

§1. 不定积分的概念及运算法则

一、不定积分的定义;二、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;三、不定积分的运算法则;

§2. 不定积分的计算

一、“凑”微分法;二、换元积分法;三、分部积分法;四、有理函数积分法;五、其他类型的积分举例

第七章 定积分(20学时)

本章介绍定积分概念、可积条件,定积分的性质及计算方法;介绍微积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成果—微积分基本定理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定积分存在的充要条件。(2)掌握可积函数类。(3)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中值定理及牛顿-莱布尼兹公式。(4)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。

§1. 定积分概念

§2. 定积分存在条件

一、积分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;二、可积函数类

§3. 定积分的性质

§4. 定积分计算

一、定积分计算的基本公式;二、定积分的换元公式;三、定积分的分部积分公式;四、杂例

*五、椭圆积分

第八章 定积分的应用和近似计算(8 学时)

本章介绍定积分的几个重要应用---求面积,体积,弧长,曲率,压力,功及中心等;并介绍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。教学重点:(1)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---平面图形面积、平面曲线弧长、旋转体的体积和侧面积、平行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;(2)物理应用---质量、功、引力、压力。

§1. 平面图形面积

§2. 曲线的弧长

§3. 体积

§4. 旋转曲面的面积

§5. 质心

§6. 平均值、功

一、平均值;二、功

第九章 数项级数(24学时)

本章介绍上、下极限及其性质,数项级数及其敛散性概念,级数的基本性质,正项级数的判别法,任意项级数的判别法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上极限与下极限的概念及其性质,会求上、下极限;(2)理解敛散性概念、级数收敛的性质,熟练求一些级数的和;(3)熟练利用正项级数的收敛原理,比较判别法,CauchyD`Alembert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,积分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;(4)理解Leibniz级数,熟练利用Leibniz级数,AbelDirichlet判别法判别一般级数的敛散性。

§1. 上极限与下极限

§2. 级数的收敛性及基本性质

§3. 正项级数

§4. 任意项级数

一、绝对收敛级数;二、交错级数;三、阿贝尔判别法和狄立克莱判别法

§5. 绝对收敛级和条件收敛级数的性质

*§6. 无穷乘积

第十章 广义积分(10学时)

    本章介绍了无穷限广义积分和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概念、性质、判别法则等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广义积分概念,了解无穷限广义积分和数项级数的关系,掌握比较判别法和柯西判别法;(2)理解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概念、性质、判别法则;(3)熟练计算广义积分。

§1. 无穷限的广义积分

一、无穷限广义积分的概念;二、无穷限广义积分和数项级数的关系;三、无穷限广义积分的收敛性判别法;*四、阿贝尔判别法和狄立克莱判别法

§2. 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

一、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;*二、阿贝尔判别法和狄立克莱判别法

第十一章 函数项级数、幂级数(24学时)

本章介绍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及其判别方法,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和函数列的连续、可导和可积性;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及其半径求法,函数的幂级数展开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点态收敛、一致收敛和内闭一致收敛,函数列一致收敛的判别法;(2)掌握并应用函数项级数的Cauchy收敛原理,Weierstrass判别法,AbelDirichlet判别法;(3)掌握一致收敛级数的连续性、可导性和可积性;(4)掌握用Cauchy-HadamardD`Alembert求幂级数收敛半径,可以利用幂级数可导和可积性求幂级数的和;(5)掌握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条件,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;(6)了解Weierstrass第一逼近定理。

§1. 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

一、函数项级数的概念;二、一致收敛的定义;三、一致收敛级数的性质;四、一致收敛级数的判别法

§2. 幂级数

一、收敛半径;二、幂级数的性质;三、函数的幂级数展开

§3. 逼近定理

第十二章 Fourier级数和Fourier变换(12学时)

本章介绍Fourier级数的来历;Dirichlet积分的定义及应用;Riemann引理及其推论及应用;Dini判别法及其推论,Dirichlet-Jordan判别法;周期为2π的函数的Fourier展开;将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;任意周期的函数的Fourier展开;Fourier级数的分析性质:逐项积分和逐项微分定理。Fourier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形式及应用;Fourier变换的性质及其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中的应用。教学重点:(1)熟练掌握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;(2)综合分析Fourier级数的敛散性;(3)理解并利用Fourier级数的分析性质;(4)初步了解Fourier变换及其性质。

§1. Fourier级数

一、富里埃级数的引进;二、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;三、富里埃系数;四、狄立克莱积分;五、黎曼引理;六、狄尼判别法;*七、狄立克莱-约当判别法;八、富里埃级数的一致收敛性;九、函数的富里埃级数展开;十、周期为T的函数的展开;十一、富里埃级数的复数形式;*十二、富里埃级数的逐项求积和逐项求导

§2. Fourier变换

一、富里埃变换的概念;二、富里埃变换的一些性质

第十三章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(8 学时)

本章介绍了平面点集理论,多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,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多元函数及其极限的概念;(2)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概念,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的关系和计算;(3)掌握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,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。

§1. 平面点集

一、域、点列的极限;二、开集、闭集、区域;三、平面点集的几个基本定理;

§2. 多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

一、多元函数的概念;二、二元函数的极限;三、二元函数的连续性;四、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;五、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

第十四章 偏导数和全微分(14 学时)

本章介绍了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、运算、性质、求导方法和几何应用,介绍了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,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。(2)掌握复合函数的偏导数的计算。(3)理解Jacobi行列式,会求隐函数(包括方程组所确定的隐函数)的偏导数。(4)理解曲线的切线向量的定义,会求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方程。理解曲面的法线向量的定义,会求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方程。(5)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。(6)掌握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。

§1. 偏导数和全微分的计算

一、偏导数的定义;二、全微分的定义;三、高阶偏导数与高阶全微分

§2. 求复合函数偏导数的链式法则

§3. 由方程(组)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

一、一个方程F(x,y,z)=0 的情形;二、方程组的情形

§4. 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

§5. 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

§6. 方向导数和梯度

一、方向导数;二、梯度

§7. 泰勒公式

第十五章 极值和条件极( 6 学时)

本章介绍了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;极值必要条件、充分条件: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法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。(2)掌握极值必要条件、充分条件。(3)掌握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法。4.会求多元函数极值,最值,并会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。

§1. 极值和最小二乘法

一、极值;二、最小二乘法

§2. 条件极值

第十六章 隐函数存在定理、函数相关(6学时)

本章介绍隐函数的概念,隐函数存在定理的各种表述,隐函数存在的判别法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并掌握隐函数存在定理;(2)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的各种表述。

§1. 隐函数存在定理

一、F(x,y)=0情形;二、多变量及方程组情形

*§2. 函数行列式的性质、函数相关

第十七章 含参变量积分(6学时)

    本章介绍了含参变量的积分的定义;含参变量的积分的分析性质:连续性定理、积分次序交换定理与积分号下求导定理;含参变量的积分的计算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含参变量积分的概念;(2)掌握含参变量积分的存在性、连续性、可积性的条件,会计算含参变量的积分。

第十八章 含参变量的广义积分(8学时)

    本章介绍含参变量的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的定义及判别法:Cauchy收敛原理、Weierstrass判别法、Abel判别法、Dirichlet判别法及Dini定理;一致收敛积分的分析性质:连续性定理、积分次序交换定理与积分号下求导定理。Beta函数和Gamma函数的定义、性质、递推公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;关于Gamma函数的Legendre公式、余元公式和Stirling公式。教学重点:1)理解含参变量广义积分一致收敛的定义;(2)掌握魏氏判别法;(3)掌握一致收敛积分的性质;(4)了解欧拉积分的初步性质。

一、一致收敛的定义;二、一致收敛积分的判别法;三、一致收敛积分的性质;四、欧拉积分

*五、阿贝尔判别法、狄立克莱判别法

第十九章 积分的定义和性质( 4 学时)

本章介绍了二重、三重积分、第一类曲线、第一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和性质。教学重点:理解各种积分的定义及性质。

§1. 二重、三重积分,第一类曲线、曲面积分的概念

§2. 积分的性质

第二十章 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( 12 学时)

本章主要讲述了二重、三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,并介绍广义重积分的概念。教学重点:(1)掌握二重积分(直角坐标、极坐标)的计算方法,会作一般变量变换计算二重积分;(2)三重掌握积分(直角坐标、柱坐标、球坐标)的计算方法;(3)应用重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(面积、体积、质心、矩、引力等)。

§1. 二重积分的计算

一、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;二、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;三、二重积分的一般变量替换

§2. 三重积分的计算

一、三重积分为三次积分;二、三重积分的变量替换;

§3. 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

一、质心;二、矩;三、引力

§4. 广义重积分

第二十一章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( 12学时)

本章主要讲述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概念和计算。教学重点:(1)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,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公式,了解它们之间联系;(2)理解第一类曲面积分概念,掌握计算公式(直角坐标、参数式),会求曲面面积;(3)理解第二类曲面积分的概念,掌握计算公式(直角坐标)。

§1. 第一类曲线积分的计算

§2. 第一类曲面积分的计算

一、曲面的面积;二、化第一类曲面积分为二重积分

§3. 第二类曲线积分

一、变力作功与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定义;二、第二类曲线积分的计算;三、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

§4. 第二类曲面积分

一、曲面的侧的概念;二、第二类曲面积分的定义;三、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及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

第二十二章 各种积分间的联系和场论初步( 14 学时)

本章主要讲述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之间的联系,曲线积分和路径的无关性及场论初步。教学重点:(1)掌握各型积分之间的关系,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;(2)了解梯度、散度、旋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。

§1. 各种积分间的联系

一、格林(Green)公式;二、高斯(Gauss)公式;三、斯托克司(Stokes)公式;

§2. 曲线积分和路径的无关性

§3. 场论初步

一、场的概念;二、向量场的散度与旋度;*三、保守场;*四、算子▽

四. 考核方法

闭卷笔试,教考分离。考试成绩由平时作业、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。平时作业:10%,期中考试:20%,期末考试:70%

五. 教科书和参考书

(一) 教科书

选用教材:《数学分析》(上、下册),复旦大学数学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1983年第二版。

(二)参考书

《数学分析》(上、下册),陈传璋等编著,高等教育出版社,1985,教材。

数学分析习题集解,吉米多维奇原著,费定晖等编著,山东大学出版社。

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反例,汪林,云南科学出版社。

数学分析讲义练习题解,刘玉琏,刘伟等编著,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
数学分析问题研究与评注,汪林等编著,科学出版社。

W. Rmdin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Second edition), Mc Graw-Hill New York 1964

《数学分析》,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1